三十七道品学习 文/炬东(收录整理)
06-23 来源:今日抢先 点赞:0 阅读:0 评论:0
三十七道品,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处
北传观念:
1、身念处:
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
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
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
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主要对治执身为净、执受为乐、执心为常、执法为我的“四颠倒见” 。
南传观念:
1、身念处,观身如身;
2、受念处,观受如受;
3、心念处,观心如心;
4、法念处,观法如法。
意为如实观察当下身、受、心、法的展现,不去干涉和预设结论。
大乘小乘:
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
四正勤
1、未生恶法令不生;
2、已生恶法恒令灭;
3、未生善法令出生;
4、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正勤。恶法未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恶法已生方便令灭。二正勤。善法未生方便令生。三正勤。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四正勤。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四如意足是得神胜如意的四种定,名为神足,又可称作为神妙的、神奇的力量,但其真正的意思是有四种神妙的脚,是以定为足。如意足,是神用自在、自由自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意志,不受外境的影响;可以约制内心的烦恼,不会表现成为不善的动作及语言。
一般人修习禅定,目的是希望入定,在定中,自然不造恶及不善业,暂时不起烦恼、痛苦,然而并未能从潜在的烦恼随眠中真正解脱出来,出定之后,瞋怒骄慢等心还是存在。
若依佛法道品的次第修行,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继续修习增上,便能达到如《大智度论》卷十九所云:「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这也就是说在三十七道品次第之中,四念处、四正勤的修习,重点在于智慧增多,定力则不足,故须再以修习四如意足的禅定,方能使得行者的智力与定力相等,所以称之为如意,所愿皆得故。
又云:「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这也就是说,在修习四念处、四正勤中,虽也有定,但以智慧精进之力为多,定力较弱,所以不得如意愿故。
四如意足,亦名四种三摩地,《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云:「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以欲、勤、心、观,四增上力,所得三摩地。以观慧及禅定之力,将烦恼由粗而细,逐层伏断。三摩地即是定、等、持、一境性。
下面即依《瑜伽师地论》来介绍四种三摩地: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
欲三摩地
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是时,纯生乐欲,生乐欲已,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起一境念;于诸善法自性因缘,功德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修习故,触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随眠: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
欲增上力,就是有个意愿、期待、希望,想要如何才能得定。
首先,就要对治种种不善的烦恼心,看看这个烦恼是真的有吗?它的本性又是什么?如果知道它只是一种虚妄的妄念,不是实在的,那为什么还要有烦恼呢?执着自己的烦恼心,反而变成了麻烦,只有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心,知道所有一切的妄念,无非烦恼。
也就是观察恶法及善法的自性因缘,使得妄念越来越少,到最后达到心念的统一,称为「起一境念」、「住一境念」,而得远离「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不过尚未永除「烦恼随眠」。
勤三摩地
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过去未来现在,所缘境界,能顺所有恶不善法,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中,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自策自励,发勤精进,行彼所缘,于彼境界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勤增上力,又叫精进增上力。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再去管它;未来的还没有来,让它不要产生;现在有的妄念,不执着它,赶快停止。这个名为「能」调「顺所有恶不善法」,也是「能」随「顺所有」「烦恼缠」缚。这个时候的心,只有清净的一念境,必须不断地观察现在这一念,停在现在这一念上。
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够这样不断地练习,即使还没有达到《金刚经》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程度,但是方向相同。从有间歇的一念,成为持续的一念,便是「心一境性」的三摩地,住此「心一境性」,便能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不过尚未永除「烦恼随眠」。
心三摩地
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复策发诸下劣心,或复制持诸掉举心,又时时间修增上舍,由是因缘,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若能随顺恶不善法及诸善法,若能随顺所有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功德,对治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
心增上力,即是持心不昏、不散、不掉举,名为奢摩他。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念念不断观察自己的心,是否有掉举等的现象,发现了马上要舍。此即是随顺一切恶法及善法,如理审察其自性因缘,或为过患、或为功德,或对治、或出离,便能得三摩地而住于「一境念」,而发起「一境性」。此三摩地,虽能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亦尚未能永除「烦恼随眠」。
观三摩地
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能顺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复于能顺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为如理。如是远离彼诸缠故,及能生起诸缠对治,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所有恶不善法,皆不现行。便自思惟:我今为有现有恶不善法,不觉知耶?为无现无恶不善法,不觉知耶?我今应当遍审观察。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观察,断与未断,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触证,心一境性。由是因缘,离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我唯获得及已修习,诸缠对治,定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
观增上力,观是观察审思的意思。观察自己是否正在用功,随顺一切恶法,为不如理,随顺一切善法,为如理。远离诸缠,对治诸缠,皆由如理思惟,如是反覆遍审观察,便能得三摩地,便是能「住一境念」,而「触证心一境性」,「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增上慢」心。故其自知,唯于现行诸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随眠」,心得解脱,尚须修习,对治一切随眠之法。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又云:「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故,及为修集能对治彼诸善法故,便更生起乐欲策励,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
四如意足,即四种三摩地,虽能以之远离恶不善法的现行诸缠,尚未永除一切恶不善法的诸种随眠,必须更生乐欲策励,修集对治此等随眠的诸种道品。
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近下;
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
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
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力
1、信力,信念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七觉支
1、择法觉支,能拣择诸法之真伪及适宜与否;
2、精进觉支,修诸道法,勇猛精勤;
3、喜觉支,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轻安觉支,获得身心轻安愉快;
5、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
6、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
7、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七觉分。念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择觉分。
八正道
1、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 ;
2、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
3、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
4、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
5、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
6、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
7、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
8、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修六度
布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瞋痴三毒,在此三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着手。
①、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种无畏施。
③、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①、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
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⒈、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
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
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②、摄善法戒: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③、饶益有情戒:
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菩萨明心见性以后修到初地菩萨时见道所出生的智慧。刚刚明心时证得无生忍,如来藏不生不灭没有出生,五蕴身心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相上有生,实际是无生。
修到初地时获得无生法忍的智慧,忍可除了五蕴无生,如来藏无生,世间一切都无生。这个智慧非常广大,叫作唯识种智。世间所有法,所有相,都是如来藏出生的,没有自体性,相上有生,实质无生,都是如来藏性质,犹如金饰品都是黄金的性质。
——生如法师开示
精进
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①、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②、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③、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禅定
菩萨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自己却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如有人以求各种神通之心而修禅定,此既是以凡夫心来修禅定,不可称为禅定波罗蜜;又如有人为解脱而修禅定,引发种种神通,生起种种智慧,以神通、智慧等等得到解脱,此可称为到彼岸;但是菩萨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外,他还要通过修学禅定获得种种智慧、神通力来度化众生,以引导他们也走上解脱之道,这才称为禅定波罗蜜。
禅定可分为三种:
①、安住静虑:
禅定古印度文称为禅那,意思既是静静的思维修行,也既是静虑。安住静虑既是安住禅定。我们有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使我们的心不能敏锐的观察此世间,不容易发觉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过修禅定使他轻安,时时刻刻保持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
②、引发静虑:
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
③、办事静虑:
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此种静虑也称为那伽定,既是菩萨在一切时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萨则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三种静虑,使我们远离昏沉的烦恼,能更敏锐的观察世间,而生起智慧,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们解脱,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只是为了求各种神通,则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智慧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①、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②、圣义谛慧:
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觉悟这个世间人无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圣义谛慧。此智慧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能觉悟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它;淫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
六度加行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宝、福德布施给众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萨深知自己有悭贪的心,要用布施来对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样,菩萨观察:我要给众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损害他们;另一方面,菩萨若不持戒,自己就会坠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又怎样去利益众生呢?所以菩萨以自利利他两种心,努力去观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的去完成六波罗蜜,称为加行。
修行六波罗蜜之功德
修行六波罗蜜具有四种最殊胜的威德:
一、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
二、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资粮:古时的人出远门,有些地方是没有东西吃的,所以身边要带一些钱、食物与饮品等必需品,称为资粮;而修行也要有资粮,菩萨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
三、修行六度在现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从摄受众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四、修六度将来可得到广大无量的异熟果。所谓异熟果是:现在做业,将来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才得到果报。例如:杀母是逆罪,今生死后必定下地狱受苦,这就是一种异熟果。修六度将来可得到种种好的果报,所以六度能令菩萨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邪见)。
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