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佛教八种分类:禅宗、净土宗、律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密宗!
05-15 来源:今日抢先 点赞:0 阅读:0 评论:0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三论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又翻译做“天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天台宗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贤首宗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禅宗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为依据,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何为本来面目,于念念之间用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惠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惠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惠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净土宗
以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尊东晋慧远法师为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龙树菩萨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并永不退转,直至成就佛果,故称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别。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即便犯五逆恶罪,若命终时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命终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以净土为归,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律宗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译《十诵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这些在前面己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密宗
主要是中国唐代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禅宗和净土宗都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佛教自汉时传入中国,随着佛经的翻译、弘传等方面的偏重不同,而形成了禅宗、净土宗、律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密宗等八个宗派,前七个宗派以汉地为主,密宗以西藏、青海及甘肃、四川的部分地区为主。
禅宗以禅定为主,讲究的是顿悟,也即是即身成佛。其修行方法有打坐、静心、参话头、体悟等。
净土宗以念佛为主,有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等不同净土。一般所说的净土宗是指弥陀净土,即是以往生西方极乐为主要目的。其修行方法主要以持念佛号为主。
禅宗与净土宗相同的都是以修心为主,禅宗要求的是定心,即定心于一处,不生妄念,妄念不生,由定生慧,由慧而得开悟,而得解脱;净土宗要求的是一心不乱,由一心念持佛号,而与佛相应,得佛接引往生。
禅宗是达摩祖师带来中国的佛法,是直接明心见性的法.现在只有台湾萧平实的法和这个相印证.他的书现在很多,网上可以找得到....净土法门是佛当年不请自说的法门.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口念+心念)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国土.必定成佛!
其实,禅宗本身就是密宗,禅的思想跟密的思想本身没有差别。但是,禅宗在思想里面有一个秘密的称号就叫「无相密宗」。禅宗本身不要灌顶,也不要有这些相,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但是,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够证悟,一般中根器跟小根器的人没有办法去证悟;因为它根本不讲什么相,只是,一下子就要叫你顿悟,马上就要开悟,马上就要清楚明白;所以,它的另外一个别称叫做「无相密宗」。修禅能够得到开悟的;就已经很不错,就是一定是大根器。
其实,不管你修密宗或修禅宗,都一定要禅定,没有禅定就没有禅宗,也就没有密宗。禅跟密,本身的精神所在都没有分别,只是一个密宗,是由有相,先有相慢慢修到无相;那禅宗直接一下子就是无相,所以,禅宗就是无相密宗。修禅宗不要灌顶,但修密宗一定要灌顶,因为修密宗先把种子放进去,慢慢让它长成树、开花、结果,变成果位,是这样一步一步的。
现在这个时代,要找禅宗这个大根器就很困难,在古代禅宗的大师很多,大成就者很多,但近代里面要找一个禅宗的大成就者就巳经很难了。因为,好像是说在一个末世时代、相法时代,一定要依靠这些相来救度世人,然后,慢慢把他引到真正的禅里面才有办法。你真正去研究禅宗也不能开悟,研究公案啦,研究这些禅,还是不能开悟。所以,像胡适研究禅宗研究很多,日本的铃木大拙研究禅宗公案研究很多。但是他假如不坐禅,光是研究,只是知识而巳,不能真正得到禅定。
所以,禅宗跟密宗都一定要修禅定,由禅定然后产生了变化,才能够得到成就。密宗,为什么比禅宗还比较方便一点呢?因为,密宗本身有上师跟本尊加持,这两种很重要,一个是上师加持,一个是本尊加持。那禅宗没有,禅宗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成就。
净土宗还有阿弥陀佛的加被,阿弥陀佛的接引,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密教里面就是有上师的加被、上师的加持;跟本尊加被、本尊加持,这两种力量使密宗能够即身成佛。净土宗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接引,很容易往生西方。那禅宗都没有,禅宗就是要完全靠自己,进入「空」,进入「无」,然后去完全体会佛性,得到证悟。所以,你说那一种比较方便呢?应该讲起来,净土宗是比较方便,密宗也是算好一点,禅宗最难。因为密宗有本尊加持,有上师加持;净土宗有阿弥陀佛加被,阿弥陀佛接引;禅宗临终谁来接你?没有,完全要靠自己。
现在有人说弥勒菩萨的法门,弥勒佛,弥勒菩萨的法门也是有人修∶主要是往生这个兜率天宫,这是用唯识的方法,弥勒菩萨本身讲唯识,讲识,在密教里面也同样是讲识,就是转识成智。
所以,一般讲起来,目前的修行,每一个宗派都是差不多,讲唯识,讲净土,讲禅,还是要靠禅定。没有定决不会有力,有定才有力,有力才能够成就。
所以,无论任何宗派,你看佛经看了很多,大藏经全部看过了,什么经你都读,但是,你没有这个定境,没有这个定力,是得不到开悟。
不管你是怎么样修那一个法门,净土宗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接引,跟阿弥陀佛加被,但是他念佛念不到一个定境,念不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境,这个境界没有出来仍然不会接引。念一日到七日,或是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一直到七日,你心中不定下来,产生不了力,阿弥陀佛还是不能接引。所以,他最后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
任何一个法门,一定要有「定」,没有「定」决不能成就,所以「禅定」是一定要修。光光看书,光光行善,光光做好事,做善事,但是你没有「定」,还是在六道之中轮回。
我个人的看法, 禅宗,密宗(真言宗), 净土宗, 其实本来是一个门派, 不过人们入手的方法有些不同.他们彼此互不排斥.相反,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更上一层楼, 否则恐落渐次。
禅宗和净土宗的区别 ?
彻悟禅师(净土十二祖)语录卷下:
“......昔有人问云栖大师(即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
藕益大师(净土宗第九祖)云:
“宗乘与净土,二俱胜妙法。众生根性异,不免随机说。向上一著,非净非禅,即禅即净。......不妨借中峯(禅宗大师)一偈,通个消息。偈曰,禅外不曾谭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峯开五叶莲。
......岂知念得阿弥驼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忘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禅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立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故称“顿门”。
禅宗和净土宗都是真宗,禅宗之禅修是上乘根性之人所能为,而非属中下根性之人。所以世尊慈悲特为广大的中下根性之人开闢念佛法门(净土)。实质上净土宗就是禅宗,禅宗就是净土。净土宗是禅宗的初级阶段,禅宗是净土宗的高级阶段。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自然就进入到禅的最高境界了。藕益大师(既是禅宗大师又是净宗九祖)一再强调:“佛云,若人但念弥驼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佛曰:“心净则佛土净。”净土是心之净土,禅是心净则为禅,禅即是净土,净土即是禅;都是自己的这个心,明心者则明此理也!不明心者自然就去分别禅宗和净土,学佛者一定要搞清楚。
念佛有四种,1.持名念佛。2.观像念佛。3.观想念佛。4.实像念佛。
持名念佛简单容易做到,往生相对容易得多,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得道的高僧大德都向民众宣传推广持名念佛。如果你的慧根深厚,你自己一定首选持名念佛,因为你会轻易地就达到功夫成片,你会毫不费力就念到一心不乱,不知不觉就从事一心转到理一心。你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了,起码是方便有余土,或许是实报庄严土并分证常寂光。那是大菩萨再来啊!凡是有智慧的念佛人都选择持名念佛,不要贪高鹜远,误了自己。持名念佛有出声念和心裡默念,如果心裡默念能做到行住坐卧时时不忘念佛,那也用不著早晚课和任何仪式的拜佛了。只要心裡清净,一句佛号不断,一切外表形式都可取消,这样念佛若不往生无有是处。
观像念佛要难得多,因为现在佛的形像是我们凡夫以我们人的形象而猜想描绘的,佛是无相的,佛形象的妙处哪是我们人能想象得到的呢!所以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劝人念佛都以持名念佛而不采用观像念佛。
观想念佛就更难了,《观无量寿经》中阿阇世王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就是采用的观想念佛。那是因为世尊释迦牟尼佛亲自用佛力将十方佛刹一一展现在韦提希夫人眼前,韦提希夫人亲见十方佛刹不可思议的殊胜妙处而最终选定阿弥驼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世尊释迦牟尼佛又用佛力亲自教导韦提希夫人如何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末法时期的我辈凡夫,谁有韦提希夫人的福分大?谁给你展现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境界?谁来教导你如何观想?。
最后说说实像念佛,这是四种念佛中最难的,常人根本做不到。《华严经》中,佛对大菩萨讲,七地、八地、九地乃至十地以上的菩萨不修一切,唯以念佛。这个念佛就是实像念佛。何谓实像念佛,就是心常处寂灭,恒守自性如来。此时的心无佛无众生,完全的熄灭无念了,是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了。华藏世界的大菩萨是如此,十方佛刹的大菩萨也是如此。这种实像念佛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人间也只有明心见性了的极少数再来人做得到,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虚云老和尚等少数几人而已,吾辈凡夫怎敢托大捨易趋难而毁了自己呢?
修持名念佛是念佛人最智慧的选择,以口念带心念,以心念为主。一直念下去,念到一心不乱,由事一心念到理一心,这时由持名念佛自然切入到实像念佛中来,由持名念佛进入到了禅的最高境界——无相。谁敢小视净土无禅呢?!!
净就是禅,禅就是净。不要去分别净土与禅宗,你持名念佛念得好,念到理一心不乱自然就进入到禅宗的最高境界。净土宗若不是禅宗,念佛怎能念到禅的最高境界?禅宗若不是净土,禅宗的最高境界怎的还是念佛?!!
我们学佛人切不可被事相外表上的八个宗派所困惑(迷惑),世尊在世时说法从来没有分过什么宗和派,都是因根性见机而说法。宗派是后来的学佛者因自己的根性所适合的法门而各自建立的什么宗什么派,这与佛无关。学佛者切记,宗派是方便我们修学,而不是要我们执著它,陷在宗派里出不来。你若见了性,你便知道哪裡有什么宗派,都是“万里无云万里天”哩,你认为有宗派之隔,那是你眼里有了翳,看不到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