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怎样去掉修行中的昏沉、疲惫、嗜睡等现象?文/炬东老师
10-18 来源:今日抢先 点赞:0 阅读:0 评论:0
张洪伟:
只有去除这些,就是亮亮的,明,空,智,如来
心性,就显现了@纯水桶
张洪伟:
法界如来,光,就到了
张洪伟:
心阿,就锃亮,锃亮的
张洪伟:
你一个善心,大悲心,菩提心,一发,
法界如来,就蹭蹭,恩典你,
张洪伟:
境界就到了,
炬东:
如何实战?要以实战为主。
张洪伟:
忏悔,净业,礼敬,称赞,随喜,供养,回向,
张洪伟:
修德,去垢,法行,善行,正智,菩提
心印,显露,出现,保持,戒律,善德,
大悲,大行,六度。
炬东:
如何去除散乱、掉举、昏沉和沉没?
炬东:
散乱只有念头驰荡流溢,思此念彼,难于控驭脱离空境的体验。
掉举掉是左右,前后摇动,举是上下动。意指脑中的思念动摇飘荡,不自觉的浮想联翩,或回忆自己的爱恨别离愁等。
昏沉指昏昏欲睡的状态,头会不知不觉的低垂,无力摄心,专注于空境。
张洪伟:
发心,精进,调身,调息
张洪伟:
陀罗尼门
张洪伟:
般若波罗蜜多门
炬东:
沉没指心,昏昏然然的程度要比昏沉轻的多,沉没起时心尚澄净明了,亦未离空境只是不太明了,但心已缓懈而无力。
张洪伟:
大悲神咒
炬东:
对治“散乱、掉举“:1保持正知。能够“觉知”散乱、掉举之将生而未生之时,即速提起“正念“,住于“所缘境“。2系念脐中,待心之平静,再系原本的“所观境“。3反观所贪爱者不净,无常,深深思考人生的价值,策励自己下定决心断除散乱,掉举。
张洪伟:
继续净化
炬东:
对治“昏沉,沉没“:1应保持“明觉”。自知“沉没“之将生而未生之时,策心提念,专注“所观境“,令其“明显“。若“昏沉“大,策心不起效果,就要境上“内观自心“,令心警醒明利。2观想光明因明能破暗,观想日月灯光,则清之气上中,心自明利。
炬东:
科学的说意识就是空体验意识境就是体验空间,而体验空境的过程就是体验意识清清楚楚的过程,也就是澄清意识境的过程!
张洪伟:
三摩提
炬东:
当你明白,澄清意识境的过程,就是时刻让意识保持在清清楚楚的状态,以及修定过程中出现的所谓散乱掉举,昏沉沉没现象都是由于意识觉知上的不清楚造成的时候。那么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即因为只是通过不断决策才能够不断体验,清清楚楚,才能够进一步不断澄清意识境既空境,所以只要努力通过不断察觉来获得,不不断的清清楚楚,那么你就可以很简单很轻松,很容易的处理掉前述的这些所谓的障碍了。
炬东:
最终达到八定,九次第定。。。,入定后,你就会证悟到“如来本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炬东:
当清清楚楚成为一种习惯,并且逐步加深体验,原来是我和白看清楚到一个点时,你就会拥有从未有过的心愉意悦的心身体验,心生轻安和超强的心灵力量的获得,这时你就入定了。
邱伟武:
比较容易接受
炬东:
当你不断的不断的察觉下去时,你就会越来越清楚的感受到通过不断地或者清清楚楚的意识体验,去清楚这些障碍是多么的容易了。
炬东:
古人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克服阅读中的昏沉。当然,学佛的人不需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来克服昏沉。昏沉,嗜睡,是很多学佛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是初学者业障多所致,持续修行,慢慢就会改善。很多人一开始读诵比较长的佛经,会遇到诸多困难,比如生僻的字不会读,经文深奥难懂,加上平时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真正坐下来念经的时候,疲惫感就会上来,昏沉嗜睡在所难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跪诵或者立诵的方式,这样可以克服昏沉。
张洪伟:
法界珠,如意境,普现通
张洪伟:
实质内容
张洪伟:
高级修行
张洪伟:
法界珠,如意境,普现通,智慧灯,般若灯,总持明
无无心竹:
张洪伟:
快到位了,七,八地,十地了
无无心竹:
@果如 虎子
大东南还不快跑
炬东:
把基础先打牢固,花十年、二十年,等等,都是值得的。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求功心切。要顺其自然。
炬东:
过于追求高级别,高修行,高行法,也不太合适。
张洪伟:
金刚王,就是,等觉菩萨
张洪伟:
楞严王,就是,妙觉菩萨
张洪伟:
路线图要了解
炬东:
先证得基本禅、基本果,才实在。
炬东:
学多了,就杂了,就乱了,就好高了,就有分别、执着、取舍、好坏,等等念头了。
理氣大姐(愛鈴):
我對治“昏沉”的方法就是每天六百個大禮拜!活了
炬东:
佩服,有此大勇,何愁修佛不成?!
古人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克服阅读中的昏沉。当然,学佛的人不需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来克服昏沉。昏沉,嗜睡,是很多学佛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是初学者业障多所致,持续修行,慢慢就会改善。很多人一开始读诵比较长的佛经,会遇到诸多困难,比如生僻的字不会读,经文深奥难懂,加上平时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真正坐下来念经的时候,疲惫感就会上来,昏沉嗜睡在所难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跪诵或者立诵的方式,这样可以克服昏沉。
目犍连尊者独自在寂静处修行时,不堪睡魔引诱,昏昏欲睡,佛陀即以三昧力得知,便现其前,阐明十种离睡之法:
第一、莫行想,莫分别想,莫多分别:
昏沉时,不要随此睡意想着要睡。如果跟随睡意进行思维:这么瞌睡,就睡一觉吧!那就真的会被睡魔骗走了,这一次顺服,下次也会如流水般顺流而去。
分别想,就是有分别心的妄想。虚妄分别的念头,耗费神思心力,就脱离了定境,而落入昏沉陷阱。多分别,是指更甚一步,就是胡思乱想。
比如我以前有的时候,临睡前一会儿想想这,一会儿想想那,可谓联想丰富,想着想着迷迷糊糊就睡着了。
如果逆此障缘,没有分别想,心中就会清净,心定则神思心力充足。
若睡意不离去,就用第二个方法。
第二、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广当诵习:
应反覆读诵温习所听闻过、诵习过的经典。佛法无边,文字般若可谓字字珠玑。沐浴在佛恩中,就会法喜充满,精神振奋。
如果仍然想睡,再用第三个办法。
第三、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当广为他说:
应为他人讲说所听闻过以及读诵过的经典。这里有一个时机的问题,如果二三同修都想离睡而精进佛法,则互通有无,解疑释惑,有的甚至在讨论中豁然大悟。
若睡意不离去,再用第四办法。
第四、如所诵法,如所闻法,意当念、当行:
所诵习、听闻过的经典法义,应如理思惟并身体力行。既然在此指出当念、当行之法,应该是对治烦恼收摄心神,关闭诸放逸之门的甘露正法,比如白骨禅观。
如果仍然想睡,再用第五个办法。
第五、当以冷水洗眼及洗身支节:
应该用冷水洗眼睛及身体四肢,这种冷水刺激的方法,会让你蒸蒸耗散的精气,回复小腹之丹田,令你振奋抖擞而精力充沛,所以非常有效。
若睡意不离去,再用第六个办法。
第六、当以两手相挑两耳:
用两只手同时搓拉、掏挑两个耳朵。耳朵是身体所谓的神经敏感区域,也是道家所谓上丹的一处守护根门。搓拉、掏挑之后,一是刺激之功,重要的是上丹之气因之平衡而不散失,所以能守精气而定神。
若睡意不离去,再用第七个办法。
第七、当起出讲堂,四方视及观星宿:
应当走出讲堂,环视四方,及仰望天空之星宿,以去除睡魔。
假如仍想睡,再用第八个办法。
第八、当在空处仿佯行,当护诸根,意念诸施,后当具想:
走到空旷处经行、跑香,收摄护持六根,念及我受十方之布施供养,只为修道度众,不应散乱、放逸。心有惭愧之后,必然勇猛精进。
若睡意不离去,再用第九个办法。
第九、举尼师坛敷著床上,结跏趺坐:
把坐具铺著在床上,盘腿而端身正坐。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
若睡意不离去,就用最后一个办法。
第十、当还入讲堂,四叠敷郁多罗僧著床上,举僧伽梨著头前,右胁著床上,足足相累,当作明想,当无乱意,常作起想,思惟住:
应当回到讲堂,把七条衣叠好放在床上,九条衣放在头前,右胁而卧,两足上下相累。躺下后须作光明想,心不散乱,且常作起床之想,如此可令思惟安住稳定。
佛陀宣说的这十种办法,虽然是给比丘说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作为参考。修行人如果“瞌睡”这一关突破不了,是不可能上路的。佛教里有打坐的修行方法,打坐是克服睡眠的一个方法。长期以来,我们都是通过躺下睡觉来放松身体,打坐是把这种习惯和姿势改变过来,通过打坐让身体达到放松。很多高僧大德的休息方式都是打坐,佛教里叫“夜不倒单”。都市里的人,虽然不需要这样的修行方式,但是每天坐一炷香,让疲惫的身心放松下来,也是很好的修行方法。